当前位置: 艺术公益网 -> 热点资讯

石头不会变老它一直年轻

发布时间:2022-04-24 11: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子墨   阅读量:5859   

67岁的刘建社,在河南洛阳伊河两岸的峭壁上,做了50年石匠。

很多人都知道,这里保存着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窟——龙门石窟,很少有人知道,从北魏孝文帝年间起,有10多个朝代的石匠在这里刻凿长达1400余年——这是刘建社的前辈们。

龙门石窟现存2345个洞窟像龛,几乎每一处刘建社都去过他不清楚改朝换代的历史风云,也不晓得那个最大的卢舍那大佛是什么来头但11万余尊造像的朝代,他能够依稀辨认——用自己的方式:衣裳不一样,胖瘦不一样北魏的服饰比较花哨,唐朝的佛像稍微胖一点

这个初中文化程度的老石匠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修好它们,让龙门石窟传下去。

成为一个石匠,是刘建社还没来得及选择就已经到来的人生。

1955年,他出生于洛阳诸葛镇刘井村——这是一个世代刻石为生的石匠村,距离龙门石窟约5公里。

刘井村坐落于伊河南畔,据媒体报道,这里灌溉极为方便,当地人称其为井地刘姓人最早迁居于此,就以井字命名,称刘井村子附近有一采石场,凭借丰富的石料资源,刘井人世代在此采石,雕刻,与石结缘

龙门石窟自开凿以来,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人,都依附着石头度过自刘建社记事起,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石匠,自己的祖父和父亲也是在见到龙门石窟之前,刘建社就在村里见过一尊宋咸平三年所刻的石佛像更早些时候,文物部门还在刘井村发现了隋佛和唐佛

1962年,7岁的刘建社跟着村里的一群孩子出来玩,第一次见到了龙门石窟那时他对文物还没什么概念,只觉得很稀奇——以前听村里人说起过这里有座大佛,他以为得有两米高吧,没想到真正站在大佛面前,发现光耳朵就将近两米高了

10年后,刘建社初中毕业,正逢龙门石窟初次大修刘井村的男性劳力都陆续被叫了去,包括刘建社和他的父亲刘书冬他就这样入了行,接下了这份历史传承最久的手艺

1971年龙门石窟奉先寺大修,这是国内第一个大型石窟维修加固工程。

刘建社回忆,当时多数佛像身上残缺很多,凹凸不平卢舍那大佛的脸部有一道很深的裂纹,右臂有脱落风险,整尊大佛和背后的岩体甚至有了分离工人们需要填补造像本体上的空洞残缺,通过化学灌浆,砌石加固,钢筋铆杆支撑等方式,对其加固维修

当时的刘建社作为小工,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配料——将二乙烯三胺,糠醛等4种化学原料,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在一起,为下一步灌浆封缝做准备糠醛和二乙烯三胺具有一定腐蚀性和毒性,刺激眼睛和呼吸系统,因此在操作中需要口罩,护目镜和手套全副武装

尽管如此,化学品还是会通过手套渗进来他的手因为常与化学品接触,时不时会脱一层壳村里曾有几个石匠,因闻不得糠醛的气味而放弃了这份工作,臭烘烘的,一闻就脸肿刘建社虽然没有过敏反应,但他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伴随着最近几年来环保新材料的应用,工作环境没有以前刺鼻了

早年的化学材料只有在20—3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才会好用,于是工匠们每年春季开工,从刘井村出发,每天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到石窟做活,一直到10月左右停工。

峭壁没有树木遮挡,夏天的日头直愣愣地晒在岩石上在岩体外部作业时,石头摸着都烧手但刘建社并不希望来一场大降雨降温,他更在意石头,一暴晒,再一下猛雨,会加速石质分化破坏

工程至1974年,石窟的稳定性得到了保证刘建社也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工随后数年,小修不断,刘建社等七八名石匠成了龙门石窟维修队的长期队员,有活了就来干

自1976年起,龙门维修队在空闲时会受邀去外地修护石窟,石碑或石牌坊这些年来,刘建社去过山东,云南,四川,广东,宁夏,辽宁等地,又积累了新的经验他发现不同地方石窟石质不一样,龙门石窟是石灰岩,坚硬宜雕刻,乐山大佛是红砂岩,石质更软,下手要轻些

198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87年开始实施龙门石窟综合治理工程之后30余年,刘建社除了刮风下雨,年年都在龙门石窟干

几年前,刘井村撤村并城,村民转身成为市民,整体搬入安置小区新家距离龙门石窟更远了,但好在不用像50年前那样步行刘建社买了辆电动车,骑过去约半小时

龙门石窟奉先寺再次启动大修后,67岁的刘建社是工地上唯一的石匠,上一个石匠离开时已经75岁了老石匠们岁数大了,年轻人也不再愿意入这行灌浆封缝的活儿可以让给普通民工来干,但寻石断石,以石补石,还得是专业的石匠

石窟维修队想让刘建社再找几个石匠,但一直寻不来他曾找到一个50来岁的年轻石匠,但人家嫌这儿工资不高,他搞建筑队,一天能挣240—260元,这里只给180元刘建社工闲时也在建筑队干过,但他还是觉得文物修护干着顺手毕竟入了这行,也做了这么多年

50年来,刘建社见证了许多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景区的游客越来越多他参与修建了景区的栈道,台阶,围墙等基础设施,眼见着路由窄变宽,由短及长,游客能达到各个洞窟,参观方便

石头的变化不易察觉,或许只有经年累月地待在那里,才能看到它们是怎样被风带走细小的石末,然后由平滑变得粗糙刘建社说,十几年前卢舍那大佛的下巴还是光滑的,现在已经风化起层了

尽管还是不太清楚这些佛像的文化价值到底指什么,但刘建社知道,这是文物,文物不能再生,维修加固是一定要做的。

这佛像是老祖宗做的,我是石匠,我知道他们一锤一錾凿出来很不容易这是他最能共情的一点小时候,他看村里的石匠做一个60厘米高的半身石像,也要两三个月这南北长达1公里的龙门石窟,不知道是凝聚老祖宗多少的心血,如果不修,时间一长,全部没有啊

刘建社用了几乎一辈子时间来保护这些年老的石头——直到他自己也老了刘建社回忆,当他还是个年轻小伙子的时候,能搬起近200斤重的石头,但现在不行了幸好,石头不会变老,它刻的时候啥样,现在还是啥样,它一直是年轻的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 “双减”后 社区公益课程开班了

    “双减”后 社区公益课程开班了

  • 准格尔旗公益盖村:肉牛养殖拓宽致富路

    准格尔旗公益盖村:肉牛养殖拓宽致

  • 1+1手拉手活动

    1+1手拉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