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授农家书屋办学——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夏昭炎
“在农家书屋办学就是‘种文化’,让中老年人学时事政策和现代知识,让孩子们有个‘第二课堂’。”夏昭炎说,“乡村之美主要在于自然,但诗意的美却离不开文化。”
今年85岁的夏昭炎是全国道德模范、湖南科技大学原文艺学教授。退休后,夏昭炎回到老家——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村居住。十多年来,他与老伴儿杨莲金在家乡崇文兴教、涵育乡风、反哺桑梓。他们拿出自己仅有的积蓄,创立书屋、开办学校、成立活动中心。在当地,夏昭炎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热心人、新观念的倡导者和新乡贤的代言人。
创办农家书屋传播文化知识
2004年,夏昭炎退休回到家乡。他们夫妇发现,农闲时,乡亲们吃完早饭就呼朋引伴,围坐在牌桌旁打牌,一打一整天,还有不少留守儿童凑在牌桌旁。
为此,夏昭炎决定创办农家书屋,他要让乡亲们从牌桌前回到书桌前。
夏昭炎是文艺学教授,几十年来从事文艺美学研究,尤其对“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研究颇深。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夏昭炎就在高校任教。他潜心学术,撰著学术论文60余篇,其学术专著《意境概说》被湖南省教育主管部门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专著《意境》被学术界誉为“在意境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意境”强调美的氛围。夏昭炎说:“乡村的自然美当然好,但若没有文化的滋养,不去除人心的浮躁,哪会有诗意的美呀。”
村里祠堂边有一处闲置多年的旧房子。夏昭炎将房子买下来,修缮一新,再搬来一些桌子、板凳和家里的书籍、报纸。2009年4月,书屋开张了。老伴儿杨莲金挨家挨户邀请:“明天都到书屋来看书吧。”第二天,陆陆续续来了十多位村民。大家挤在一起,翻书看报。看到这一幕,夏昭炎夫妇心里十分高兴:“我们就是想让乡亲们多读书,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乡村外面的生活。”
慢慢地,来看书的村民越来越多,房子空间不够了,夏昭炎继续修葺老屋,搭建风雨棚,设立阅览室、学习室和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并发动学生亲友为书屋捐赠书籍。目前,书屋藏书上万册。书屋里一摞摞厚厚的借阅记录本写得密密麻麻,村民借还书籍八千余册。
攸县是有名的劳务输出大县,村里留守儿童多。2010年暑假,夫妇俩决定在村里办一所少儿假期学校,把孩子们组织起来看书、学习,并开设古典文学、音乐、美术、益智游戏等课程。假期学校特别受欢迎,名气也越来越大,不仅吸引了附近中小学教师来义务上课,还有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前来支教。
传递科学知识引领健康生活
回乡居住后,夏昭炎发现,乡亲们缺乏医疗保健知识,很多人生活方式不是很健康。
他和老伴儿商量:“我们可以带领大家健身、搞锻炼,开设老年保健知识课,教大家穴位按摩和保健操。”杨莲金是湘潭市卫生局的退休职工,懂得不少专业的医疗保健知识,她非常支持这个想法。说干就干,老两口决定在村里办“老年学校”,重点讲养生保健知识。
2011年5月18日,杨莲金主讲的“保健讲‘做’”课程开课。课堂上,杨莲金边讲边做,示范如何做保健按摩,台下几十位老人听得十分认真。如今,村民一些常见的小伤小痛都能自己解决。
后来,夫妇俩教村民医疗保健操、太极拳,发动大家跳广场舞,成立文体队、军鼓队,参加全县展示、表演、比赛。现在村民做操、打太极拳、跳广场舞,天天如此,风雨无阻。村民们都说:“现在我们经常在一起蹦蹦跳跳,锻炼身体,生活得很快乐,病痛少了,邻里关系也更好了。”
为讲好养生保健课,夏昭炎夫妇每天捧着大量书报资料,抄抄写写,自编教材,内容涉及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何吃得健康等方面。除正月外,每个月的农历初三和十六,都是雷打不动的教学日。保健课很受村民欢迎,邻近乡镇都请他们去讲课。
开设道德讲堂涵养文明乡风
夏昭炎以书屋为依托在村里开办道德讲堂,经常给大家讲孝道、传统美德、时事政治、法律法规等内容。夏昭炎是文艺学教授,解析汉字是他的所长,他经常把一些做人处世道理与字形字义结合起来,用生动方式讲给大家听。比如,讲“仁”字,他说:“两个人在一起就叫仁,两个人心不好的话,就搞不到一起,就会不仁不义。”讲“信”字,他说:“‘信’字是人旁言,言而有信方为人……”
回到村里十多年,村民早已把这位“大教授”当作自己人,村里有什么事,谁家有个家长里短,都愿来找他,都愿听他的。一方面,夏昭炎德望高、没私心,村里修路、种树、捐钱他都做在前头;另一方面,他学问深,讲道理生动、透彻,大家一听就懂。
在夏昭炎这位“新乡贤”的感染下,当地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一股向上向善的力量在凝聚。村民见贤思齐,在当地掀起一股学乡贤、敬乡贤、崇乡贤、当乡贤的热潮。书屋所在地,也叫“乡贤馆”,是石羊塘镇的乡贤文化活动中心。目前,当地已评选出74名身边的“新乡贤”。
2018年去世的夏欠秀老人就是村民选出的“新乡贤”之一。为帮助夏昭炎办书屋,夏欠秀老人生前主动腾出一间临街门面房作为借阅点,还亲自管理。张玉英的家就在书屋附近,自2011年起义务担任书屋图书管理员。她把书屋管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她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
家乡面貌一天天改变,越来越接近夏昭炎想象中的诗意境界。
“让农村到处飘散文化气息,让农民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夏昭炎说,“这是一个老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
【短评】
湖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夏昭炎,十多年前回到家乡养老。他不顾身患重病、年事已高,和老伴儿杨莲金一起拿出积蓄,带领乡亲们建起文化活动中心,开办老年学校和少儿假期学校并免费授课,为寒门学子设立奖学基金,使家乡的文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心人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村庄是传统中国的根脉所系。很多漂泊在外的人,只要想起记忆中的那个村落,都会魂牵梦绕。然而,近年来,大批农民纷纷举家迁出,寄居城市边缘,农村“空心化”正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又一令人担忧的现象。
相对于物质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更加任重道远。而夏昭炎之所以毅然决然地选择这样“难啃的骨头”,是因为他坚信读书改变命运、文化促进发展。他说:“我就是要做一颗文化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夏昭炎曾在日记《永远的家园》一文中写道:“回到老家是我一生中最无悔的抉择。是的,我终于找回了自己,找回了我的生活,找回了我的家园。”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夯实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需要更多的夏昭炎,也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作者:龙军禹爱华)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